首页 > 钓鱼 > 技巧 > 寻隐者不遇 古诗,古诗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古诗,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04 09:10:09 编辑:四国钓鱼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古诗 寻隐者不遇

诗意or词义

古诗 寻隐者不遇

2,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

3,寻隐者不遇是一首什么诗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问答诗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什么诗

4,寻隐者不遇的诗句

【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内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五代-贾岛 注释: [1]寻隐者:寻访隐居在山路山中的人。本诗一作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无根据。 [2]松下:指隐者居住的地方。童子:男孩,隐者的徒弟。 [3]言:说。 [4]处:去处。 解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详解如下

5,寻隐者不遇古诗的意思

????古诗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作者背景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没有见到。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中云雾弥漫的深处。 古诗今译 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6,寻隐者不遇 古诗情境

第一句不是 这是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里的句子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 ①寻:寻访。隐者:这里指隐居在山林中的友人。此诗一作孙革《访羊尊师》诗。②童子:指隐者的小弟子。(3)师:指隐身,是童子的老师。(4)不知处(chu触):不知(隐者的)行踪。[简要评析] 这首诗写了诗人寻隐者而不遇的经过,内容清淡若无,全诗空灵飘逸,有着隐士般不着痕迹的风格特征。唐人喜隐,然而隐居的方式及目的均有较大的差异。从方式上看,有终身隐、隐后仕、仕后隐、亦仕亦隐等多种,如王绩为仕后隐,王维为亦仕亦隐。而本诗中的隐者,大概是位真正的隐者,他隐遁山林,专心修炼。本诗中的隐者,即是一位真隐士,而不像是一位道徒或僧人。这首诗在表现隐者高尚情操方面很注意气氛的描写,通过这种不是渲染,不是烘托的烘托,便将这位隐者的性格特征刻画出来了。诗中主要是抓住了以下这些意象的描写:首先是诗题中的“不遇”两字,这两字下得很重要,正是这“不遇”两字,写出这位隐者是位以隐为业的真隐。设想一下,若这位隐者是个身在深山而心系官爵的企慕荣华富贵的假隐者,他必定耐不住寂寞,必定注重同外界的联系,因而也必定不会日日云深处采药,他要做的必定是待价而沽、静候外来寻访者之类的事了。再就是“松”、“云”的描写,这更容易解释。青松的伟岸挺拔,正好是隐者正直品行的象征;青松的长绿不凋,也正是隐者坚抱操守的象征。而白云的洁白无瑕,恰是隐者高尚道德的暗喻;白云的悠闲自得,更是隐者的内心有着无限愉悦、无限欢畅的形象说法。在古典诗词中,用松云写隐者其人的名句不计其数,本诗只是其中一的例。而“采药”这一举动,也有深意。药为救人济世之物,言其师入深山采药去,即寓有隐者所重乃欲为社会多作贡献,故笔者认为他很可能是位虽不欲同官场合作,但仍关注着国家和百姓命运之人。最后让我们来揣度一下诗人对这位隐者的态度。笔者认为,诗题中虽有“不遇”两字,似乎诗人因未能遇上他而感到有点遗憾。但从整首诗的意境看,诗人并不一定有这种想法。你可看看在读者面前出现的是一番什么景象;弟子伫立在青松之下,用手指着远处那连绵的群山,还有山中那不尽的白云,告诉诗人,我的师父就在那难以知晓的地方采药哩。作为读者面对这幅画面会产生什么想法呢?一定会感到,这位隐者他的心胸就像这大山一样宽广,他的品行就像这白云一样纯洁,他的操守就像这青松一样坚强,他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其实,作者当时就可能已经产生了以上的看法,但他故意不说,而让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品味,这要比自己直接说出来更好一些。从诗意上来说,诗人这次访寻隐者正是因为未遇上他,而从他所隐居之处的云深、节松、采药见出了隐者之不为人知的飘逸、出尘的生活方式、清雅志趣,得到的启迪足以让诗人在人生中去感悟、体味。
此诗与金昌绪《春怨》有相似的句法结构,皆由单一画面入题,由近及远,层层深入,使整个画面的时空意蕴不断延展,产生回味无穷的意境。全诗紧扣“寻”字而展开,伴随着心理活动的层层递进和转折。第一句所问,即是不遇而问,让人在“不遇”的失望之余还是重生希望;第二句一转,童子所答让人顿失希望;第三句和第四句接连以童子作答而代问,皆隐去作者的不断寻问,“只”给人以一丝希望,然“不知”又让人再生失望。全诗无一句直写隐者的形象,而其风骨却超然象外,跃入纸间。全诗的时间进程是经由读者的阅读参与而生成的。层层“寻问”的时间进程只是意境营造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松下”、“采药去”、“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空间语汇的动态生成机制。“松下”是特写镜头,“采药去”将镜头推远,“此山中”是全景描写,“云深(不知)处”则将镜头推得更为深远。四组镜头的使用之妙,在于我们虽然只看到“松下”的场景定格,却能由之想象其后三组镜头的虚拟切换,虚实相生,即出意境。象征手法在本诗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因为意境的营造效果,象征已经融入到叙事的自然进程当中而不留痕迹,而不必象《诗经》中的“关关雎鸠”等那样充满比兴技巧的雕琢感,读者的眼光已经不再局限于这种象征关系,甚至几乎不会过于在乎这种象征关系,而完全融入到诗所营造的意境当中。
此诗与金昌绪《春怨》有相似的句法结构,皆由单一画面入题,由近及远,层层深入,使整个画面的时空意蕴不断延展,产生回味无穷的意境。
阳光明媚,贾岛走进上林,去拜访自己的朋友,上山的景色美不胜收,一颗颗高大挺拔的苍松,地上的小草青翠欲滴,五颜六色的花争奇斗艳,小鸟唧唧喳喳的叫着美妙的音乐。

7,寻隐者不遇全诗大意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解】: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解】: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贾岛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提起他,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为了是用“推门”好,还是“敲门”好,他费尽心机。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知道贾岛炼字上的工夫,其实,炼字并不能概括他诗歌创作的特点。《寻隐者不遇》信笔所之,脱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话,字字平淡无奇,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出来推敲、玩味的。然而,正是这“明白如话”,“平淡无奇”,形成了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含糊其辞,妙在其中。 明白如话的诗,又怎么会是含糊其辞呢?它的妙处又在何处呢? 除诗题外,全诗只有区区20字,却涉及到三个人物:寻者、童子、隐者。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中的主角应该是隐者,因为他是“寻”的对象,是诗歌主要描述的人物。可是,诗中的前两句,写诗人与童子的一问一答;后两句寓问于答中,四句诗对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待:其身份、气质、品格等等,都深深地隐在诗句的背后。这不是含糊其辞吗! 然而,正是这“含糊其辞”,给读者留出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只要细心地品味诗句,你不难发现隐者若即若离,时隐时现,活跃在诗句营造的画境深处。深入一想,诗中的古松、白云、青山、童子、草药,哪一样不与隐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呢?他身居云山,远离尘世,与青松做伴,与童子相依,采药为生,济世活人,其超凡的隐者身份,高古脱俗的气质,闲适高雅的品格,在含糊其辞的诗句之中,在隐隐约约的画境深处,飘然显现。可见,写人不见人,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正是“含糊其辞”的妙处。 诗人写人物含糊其辞,表达自我感情时也颇为“含糊其辞”。按照常人的心理,寻人不遇,多多少少都会在心里激起情感的波澜:或渴望、或失望、或激动、或怅惘。而诗人面对“寻”而“不遇”,诗句中没有一句明确表示情感话语,淡淡而入,淡淡而出,仿佛一切与已无关。古人云“诗言志”。志者,心声也。没有诗人的感情能成为一首诗吗?当然,诗人不是没有感情,只是表达得“含糊”而已。 其实,诗人的内心并非古井止水,波澜不惊。“松下问童子”,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满怀希望而来。而童子的“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继而“只在此山中”一句,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一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可是“云深不知处”又让人迷茫:云海漫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最后,借助“云深不知处”的画面,任读者去眺望,去探求,去咀嚼……从迷蒙的画面中,去体会诗人心中那一丝寻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得出自己的感受。这岂不是含糊之极,又清楚之至吗? 言简方可意长,含糊才有余韵。所谓“含糊其辞”只是一种“含蓄”的表述手法。《寻隐者不遇》中,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诗句,表达“含糊其辞”的意象,是他苦心孤诣的追求,这或许正是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一条重要的原因吧。
寻隐者不遇 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唐代诗人贾岛想到了他隐居在山中的朋友,便想去山中会会他。于是,他收拾好行李,高兴地朝朋友的住处走去。 一路上,景色秀丽,风景迷人。山林里,一片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松树挺拔鸟语文香,贾岛不禁感叹到:“我这位朋友隐居的环境真优美啊,他在这儿一定过得不错。” 到了隐者的家,出来迎接的却不是隐者本人,却是他的童子。只见这位童子身穿布衣,手上拿着一个树枝,后面还跟着一只斑点狗。贾岛迎上去问道:“你好,请问你家先生呢?” 童子答道:“我家先生到山中采药去了。” 贾岛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希望:“那你知道他在哪儿吗?” “我也不清楚,他只在这座山中,云雾弥漫,山林深处,不知在何处。” 贾岛略带遗憾地转身走了,但他心想:虽然这次来没有遇到他,但这一带风景迷人,我就是当来郊游了,我也不虚此行了。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 [注释]1.寻:寻访。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文章TAG:寻隐者不遇隐者古诗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

钓鱼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