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亚 > 教程 > 春晓朗诵视频教读,朗读春晓应该要什么音乐背景

春晓朗诵视频教读,朗读春晓应该要什么音乐背景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4-10 18:23:34 编辑:四国钓鱼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朗读春晓应该要什么音乐背景

你可以在App Store上面,下载一款叫做“寻找背景音乐”的软件,能够帮你找到你想要的所有背景音乐。你就搜【寻找背景音乐】这6个字。

朗读春晓应该要什么音乐背景

2,古诗春晓全文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 播放出错,请 刷新 尝试

古诗春晓全文

3,春晓 朗诵 flash

http://119.147.41.16/down?cid=5F54D87A53AEAFADC7513CAC1FA1514F6F66A62E&t=2&fmt=- 春晓 flash

春晓 朗诵 flash

4,儿童经典古诗春晓

  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下面是儿童经典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词释义   眠:睡觉。   闻:听见。   啼鸟:鸟鸣。   夜来:昨夜。   古诗的含义:   《春晓》是一首五言绝句,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是由听觉引出联想的一首古诗。   “春晓”是指春天的早晨,“晓”是指天刚亮的时候。这首诗告诉我们:春天的夜晚格外美丽,春夜的睡眠格外香甜。在不知不觉中,天亮了,小鸟那清脆悦耳的歌声把我叫醒。我忽然想到,昨天夜里刮风了,下雨了,唉,不知道会有多少花瓣飘落在地上。   朗诵技巧:   在朗诵《春晓》这首诗时,注意不能太快,要注意第二句中的`“闻”和第四句中的“知”这两个字不要读得很重。注意要把诗的意境朗诵出来。   名句赏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   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   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5,春 配乐朗读

班得瑞——One day in spring
<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www.baidu.com%2fs%3fwd%3d%25d6%25ec%25d7%25d4%25c7%25e5%25b4%25ba%25c0%25ca%25cb%25d0%25cf%25c2%25d4%25d8%26lm%3d0%26si%3d%26rn%3d10%26tn%3dbaidur%26ie%3dgb2312%26ct%3d0%26cl%3d3%26f%3d1%26rsp%3d8" target="_blank">http://www.baidu.com/s?wd=%d6%ec%d7%d4%c7%e5%b4%ba%c0%ca%cb%d0%cf%c2%d4%d8&lm=0&si=&rn=10&tn=baidur&ie=gb2312&ct=0&cl=3&f=1&rsp=8</a> <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www.good0754.com%2fhtm-346-20180-0.html" target="_blank">http://www.good0754.com/htm-346-20180-0.html</a> 这两个应该可以

6,小班古诗春晓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小班古诗《春晓》教案(通用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古诗《春晓》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图片,理解并感受古诗的意境,初步学习古诗。   2、在音乐的伴奏下,按古诗的节律进行朗诵。   3、激发幼儿对春色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60—14,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春晓画面。   1、教师:这幅画上有什么?鸟儿喜欢什么时候在树上鸣叫?为什么花瓣落了一地?你知道这是春天的什么时候吗?(引导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小结:古时候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诗人,看到了这些景象,这位诗人写了一首古诗,古诗的名字就叫《春晓》。   二、教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   1、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古诗里说了什么?(帮助幼儿理解“晓”、“眠”、“闻”等)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当诗人醒来后,听到了外面都是小鸟的叫声。诗人想:昨天又是风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来。   3、播放录音幼儿再次欣赏古诗。   三、学习朗诵古诗,感受古诗韵律。   1、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朗诵古诗2——3遍。   2、再次欣赏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律: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录音里是怎么朗读古诗的。   3、教师和幼儿再次按节律朗诵古诗。   4、幼儿集体朗诵古诗,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   小班古诗《春晓》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初步学习按古诗节律吟诵。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中景象的图片一幅,多媒体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古诗《清明》,请全体幼儿一起朗诵1—2遍。   (二)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1、小朋友有没有记得《清明》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啊?(春天)   2、对了,春天到了,那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发现春天带来的变化呢?(幼儿自由回答)   (三)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画,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在画上看到了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地上和河里的花瓣是怎么来的呢?它怎么会落下来的啊?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这是因为,在春天的一个晚上,下了一场雨,到了早晨的时候,树上的很多花瓣就飘落了下来。当时呢,就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诗人,看到了这些景象,他就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幼儿一起跟教师跟读两遍。   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让我们来听听看这首诗到底是怎么写的。(教师播放课件)   (四)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小朋友们都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啊?(春晓)   2、教师讲解诗的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当诗人醒来后,听到了外面都是小鸟的叫声。诗人想:昨天又是风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来。于是他就想到要写一首诗,古人写诗常常能用短短几句话就能把一件事说清楚。   3、下面请小朋友们听老师来读一遍。教师朗诵第一遍。   4、教师朗诵第二遍,幼儿边看图片,边联想诗人所写的景象。   (五)幼儿学习朗诵。   1、古诗中有的词语有很多意思,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朗诵时要慢一点,音要拖的长一点,别人才能听的懂。   2、幼儿师范朗诵诗3—4遍(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朗诵等)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在家学会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鼓励幼儿相互学习,并要求幼儿回家后把今天学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在家还可以学一些古诗。   参考资料: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小班古诗《春晓》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关于春天的画面,领略春天的美和生机。   2、能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春晓》,体验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所表达地诗情画意,并对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音乐作品有进一步的愿望。   3、通过演唱和欣赏两首不同速度的《春晓》,体会不同的速度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所产生的作用。   教学内容:   学唱与听赏两首不同速度歌曲《春晓》,并进行相关的音乐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轻柔安静的声音及恰当的速度演唱歌曲《春晓》,以此来表达古诗的意境,体验音诗画相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难点:能体会到不同的速度对音乐情绪音乐形象所产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音诗画欣赏《春意盎然》   师:每一句诗就是一幅画,每一串音符又是一首诗,诗人用优美的文字,画家用神奇的画笔,音乐家用一串串音符带我们走入了美妙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课件播放)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唯美的情境,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做了情感上的铺垫,也让课堂一开始就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激发他们对此探究下去的兴趣。   (二)朗诵诗歌   1、媒体出示古诗《春晓》。(点名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师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诵诗歌。(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诗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美丽的意境。   (三)欣赏学唱歌曲   1、欣赏《春晓》   过渡:在古代诗人们吟诵的古诗词都是可以唱的,到了现在,我们也可以唱一唱,这种唱法叫古诗新唱。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这首根据家喻户晓的唐诗改编的歌曲——《春晓》。(课件播放《春晓》)   2、听这首古诗在歌中出现了几次,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两个乐段。   3、学唱第一乐段:   (1)听第一乐段旋律(老师钢琴弹奏)。   边听边想象:这段旋律与古诗的意境是否吻合?   学生简单地描述感受。(轻声播放《春晓》旋律)   (2)小结:平稳的节奏,质朴委婉的旋律正如诗人在向我们诉说……春日清晨那清新美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3)边听边用“呜”哼唱。要求学生用歌声表现诗境。   (4)学生轻轻的唱出来。   设计意图:在对旋律和诗境有一定的感受的时候,再来让他们说说用歌声表现诗境不需要太多言语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会演唱这一乐段时的力度、速度和情绪了。   4、学唱歌曲第二乐段   (1)欣赏歌曲第二乐段。   师:这一段演唱形式上有什么变化?(出现了二部合唱和朗诵)如果合唱部分与朗诵不融合在一起呢?会是什么效果呢?   (2)学唱合唱部分:   a、欣赏老师范唱高声部。   b、讨论与第一乐段相比,感受有什么不同。   c、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这两句如春风轻轻吹拂。   d、(模仿春风)分两个声部轻声跟唱。   (3)朗诵与合唱结合表现,并讨论其效果。   (4)小结:音乐与诗相得益彰,带给我们美妙享受。   设计意图:通过在朗诵《春晓》时,运用虚词“呜”和不运用的对比,让学生自己体会音乐与诗相得益彰,所带来的美妙享受。由于学习时是带着情境的,所以学生会很自然地注意到朗诵跟合唱速度的一致,声音的轻柔,犹如春风轻轻吹拂,更加深了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体会。   (5)欣赏老师范唱全曲。   (6)听后讨论最让你激动的乐句。   (7)学生试唱最后两乐句。   讨论:虽然是第一乐段最后两句的再现,与第一乐段相比情感上有什么变化?尤其全歌在高音“6”结束,强烈地抒发了什么感情?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学生不需要枯燥地学唱《春晓》,在他们欣赏地同时,在他们一步一步走入《春晓》时,这首歌曲已自然地铭记在心了,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首歌,因为在欣赏学唱时融入了他们的情感。   (四)歌曲表现(音乐与画):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师生共同用语言勾勒《春晓》图。   3、(课件播放)国画《春晓》欣赏(背景音乐:古琴曲《桃源春晓》)。   4、对画而歌。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画中,在画中漫步,在诗中飞扬吧!   设计意图:把想象的具体化,这个环节看似与歌曲教学没有太多联系,但我认为会使这堂课含义更悠远深厚,体会歌曲的内涵会更深刻,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因为这首歌不是平时学唱的儿歌,是根据古诗改编的,我认为在这个环节渗透一点人文思想,是不会削弱我们的审美感受力,反而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文化传承的价值。   5、闭上双眼演唱。(课件:画和诗慢慢消失)   师:音乐是一首诗,音乐是一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又有着诗情画意。现在让我们闭上双眼,此刻没有诗也没有画,但是我希望你们用歌声唱出你们心中的画卷,唱出你们心中的诗篇,我就是你们的知音,让大家都能感受到你们歌声中的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引起听者的共鸣,是唱歌的一种境界,也是再创造的过程,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气氛,在此时已达到高潮。   (五)欣赏另一首歌曲《春晓》,请学生说说两首不同的《春晓》在速度有什么不同?   (六)总结(音诗画):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春天的风里歌唱,思绪在春天的歌里飞翔,画为有形诗,诗为无形画,音乐是用诗画串成的美妙旋律,意境悠远,韵味无穷。“春来吟唱声,欢乐知多少”,让我们在歌中陶醉,诗中审美,画中品美吧,你们就是这音诗画的知音!   小班古诗《春晓》教案 篇4   活动领域:   语言、科学   活动目标:   1、学习古诗《春晓》并感知古诗的意境。   2、观察春天的季节特征。   3、探索春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活动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幼儿用书《春晓》。   二、请幼儿欣赏图画,想象古诗的内容   早上醒来的时候,常听到什么声音?   春天的早上,我们会听到什么声音?   三、播放磁带,请幼儿猜一猜听到了什么声音。   四、请幼儿想象一下听到的各种声音,用语言简单叙述声音表达的情境。   区域活动   1、语言活动区   配有图画的故事图书,鼓励幼儿阅读。   2、美工活动区   投放多种美工材料,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如彩笔和纸,幼儿可以绘画;彩色皱纹纸和树枝,幼儿可以撕贴、制作春天的花树;油泥,幼儿可以制作小蝌蚪等。   活动   1、能说出家居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来源。   2、会念古诗《春晓》   小班古诗《春晓》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解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你们都观察了吗?能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吗?(同学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的话,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唐朝有位大诗人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就是《春晓》。(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2、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佯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长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学习方法: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3、指名朗读,正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春天的夜晚里睡得十分香甜,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醒来后听见到处是鸟叫的声音。回想起昨夜曾听到风声和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眠:睡眠、睡觉。   闻:听到。   啼:叫。   四、练习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读诗的语气和停顿。   2、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3、教师说诗意,学生念出诗句。   4、同桌互背古诗。   5、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古诗。   小结: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珍惜春天的时光,爱惜时间。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的生字,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2、班内交流。   重点指导: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弯钩。   夜:第四笔是竖,不是坚提。   3、指导书写。   要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春晓》一课,描写作者早晨所感所闻,再回想昨夜的风雨落花,表达出作者喜春惜春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遵循学生识记规律,先初读,再理解,后记忆。教学中,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同时注意加强课堂训练意识,培养学生写字和朗读能力。   小班古诗《春晓》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歌曲《春晓》的学习,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音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通过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歌曲《春晓》,   3、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教学重点、难点:   1、小切分节奏练习、附点节奏的演唱   2、二声部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诗歌导入:   师:谁来给我背诵一下《春晓》   1、集体表演《春晓》朗诵   三、古诗文化   师:刚才有同学们吟诵了《春晓》这首诗,你们看,唐朝诗人孟浩然多了不起,仅仅用了20个字就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2、提问: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春天的哪些美景呢?   3、师:大家说的太好了,面对这么美丽的春光   四、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知道吗,这首诗还能唱一唱,这种唱法叫古诗新唱,想听听吗?   1、欣赏童声合唱《春晓》,感受歌曲情绪。   2、出示歌单,老师做示范演唱。   3、老师逐句教唱。   4、老师唱词,学生唱la音。   5、轻声演唱歌词。   6、解决难点:   五、节奏难点练习   7、再次轻声、有感情地演唱。   8、女生领唱,男声伴唱。   9、男生领唱,女生伴唱。   10、分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   11、教师指挥完整演唱一遍。   六、歌曲处理   1、师分别用慢速、中速和快速演唱歌曲,请学生仔细聆听后说一说三遍演唱的速度和情绪有什么不同。   2、排练合唱《春晓》,用慢速和中速演唱歌曲。   3、表演节目——大合唱《春晓》。   教学反思   完成课程内容后,回去写反思总结!   小班古诗《春晓》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用手之舞感知四个乐句。   2、模唱唱名旋律,肢体感应唱名旋律,以游戏的方式感知四个乐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用手之舞感知四个乐句。   2、模唱唱名旋律,肢体感应唱名旋律,以游戏的方式感知四个乐句。   活动准备   1、音乐   2、彩色纱巾   3、游戏   4、唱名泡泡   活动过程   一、歌曲记忆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学了一首好听的诗,你们还记得这首诗的名字吗?   (帮助幼儿回忆已学过的《春晓》的题目)   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首好听的诗!好吗?   (教师引导幼儿依诗词意思用手舞出动作。)   提问:   1、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   2、上节课我们用纱巾当作毛笔,水袖模仿过古人写诗,这节课我们用纱巾做什么呢?   二、感应乐句   师:纱巾会跳舞,还会听歌歌曲来开花,瞧!   1、教师示范,每个乐句开始时就搓纱巾,句尾开花。   2、幼儿模仿。   3、播放音乐,幼儿与教师一起玩游戏。   (第一遍幼儿单独开花,第二遍幼儿找朋友开花)   三、模唱唱名   1、我们认识了很多唱名泡泡,他们都是谁呢?(出示已经画好的唱名泡泡),让幼儿有顺序的念出唱名。   从低到高(声音越来越高是什么行?上行)从高到低(声音越来越低是什么行?下行)   3、肢体感应唱名   师:现在唱名泡泡要和我们的身体玩游戏,看看泡泡是怎么和我们的身体玩游戏的。   教师范唱①lsmrd我唱的什么?来,一起唱。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唱②ldrmr③mrsmr④lsmrd   (教师肢体示范唱名高低:la—扬手、sol—摸头、mi—拍肩、re—腰、do—拍膝、la—拍小腿)   教师带领幼儿用肢体逐个感应每个唱名,再边唱乐句边做肢体感应。   四、听音乐排队放回纱巾,结束。   小班古诗《春晓》教案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晓、眠、觉、闻、啼”这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知道“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u6。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会说和写,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写下来。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解决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学生字。   2、动笔描绘春天的美景。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揭题、解题:   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而春天的早晨则是一天当中最宝贵的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春天早晨的美丽景色,板书3、春晓(齐读)。   (二)看图,了解图意:   1、启发想象:从图上看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美景?图画中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春天,桃花开了,几只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雨下了一夜,地上到处是被风雨打落的花瓣。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有顺序地叙述图意。   过渡语: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介绍作者。   1、借助拼音,读熟古诗   “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u6”。   2、教师范读古诗。   3、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徉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学习古诗、理解内容。   1、解题:从图上看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   春晓:晓,天刚亮的时候。本课指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   2、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的?(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小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仔细读,小组讨论你能读懂哪些词的意思?哪些没读懂,大家一起商量。   (2)重点体会:   眠:睡眠,睡觉。   不觉晓: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3)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觉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4)早晨醒来,作者听见了什么?看见了谁?结合挂图齐读“处处闻啼鸟”。   体会:处处:到处。   闻:听到。   啼鸟:鸟叫。   想一想,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5)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第二小句话的意思:“早晨醒来,听到外面到处是悦耳动听的鸟叫声。”   过渡语:春天的景色这么美,作者想到了什么?(齐读后两句)   4、学习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出示挂图,观察:地上有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   (2)试着说说“夜来风雨声”这句话的意思: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过渡语:经过了风吹雨打,花儿怎样呢?结合图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3)“花落知多少”: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4)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   5、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练习背诵和默写:   注意节奏和重音: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六)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扩展: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你们一定要珍惜春光,爱惜时间。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课文   小班古诗《春晓》教案 篇9   活动领域:   语言、科学。   活动目标:   1、学习古诗《春晓》并感知古诗的意境。   2、观察春天的季节特征。   3、探索春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幼儿用书《春晓》。   二、请幼儿欣赏图画,想象古诗的内容   ——早上醒来的时候,常听到什么声音?   ——春天的早上,我们会听到什么声音?   三、播放磁带,请幼儿猜一猜听到了什么声音。   四、请幼儿想象一下听到的各种声音,用语言简单叙述声音表达的情境。   区域活动   1、语言活动区   提供配有图画的故事图书,鼓励幼儿阅读。   2、美工活动区   投放多种美工材料,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如提供彩笔和纸,幼儿可以绘画;提供彩色皱纹纸和树枝,幼儿可以撕贴、制作春天的花树;提供油泥,幼儿可以制作小蝌蚪等。   活动评价   能说出家居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来源。   活动反思:   在上节课的儿歌学习中,孩子们对《春晓》的内容已经掌握,并且在教授儿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所以在手之舞那一环节,进行的非常顺畅,旋律模唱对我们小班孩子来说,一直都是个难题,唱名是记住了,而且唱得很好。但是画出唱名泡泡,让孩子们自己唱,很多孩子就不会。他们还是没有掌握每个不同音的唱名,所以很难边指边让孩子们自己唱,还是得有老师带领。   在感应乐句的环节,我们用纱巾开花游戏来完成的,清唱时孩子们都能依乐句表演,一旦播放音乐,能力强的孩子在游戏中,都能依乐句开花。还有个别孩子们就开始乱了,还是不能独自完成,还需要锻炼与培养。

7,如何指导低年级小学生朗读

一、读准字音。低年级课文的特点是注音课文,这就给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语言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首先,要重视拼音教学。低年级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课课必学。其次,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儿化”韵和轻声词。第二,教师要会听,即注意听清学生的发音,发现错误及时给予纠正,保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 二、注意停顿。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现在,有些学生点读或唱读的现象严重,妨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怎样克服点读、唱读现象。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适当的速度朗读课文,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可用听录音,教师示范读、带读等形式进行。第二,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开始时,可用点拍法(用击掌表示)。如:顿号停半拍(击半掌,一下一上为一拍),逗号停一拍,句号停一拍半,段与段之间停二拍。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克服点读、唱读的缺点。 三、读出语调。 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操作方法如下:1、掌握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调。如问号句末语气上扬,句号句末语气下降,叹号表示内心感受,感情比较强烈。2、注意找准朗读的重音。如《书包里的秘密》一课,课题中的“秘密”一词,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是重音。又如《春晓》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用下面读法,读好重音、停顿和速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人物说话的神态、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如《狼和小羊》一课,要指导学生读好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读出狼那种恶狠狠、蛮不讲理、凶残的语气。 四、品味词语 品味词语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一些准确、传神、生动的词语,让学生主动品味其语言的内涵,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情感,理解课文内涵。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品味,朗读句子的时候,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一年下册《春天的手》中有这样几个与动作有关的词语:抚摸、掠过、拂过、拍着、拉着等,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现帮助理解词义,有助于他们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从而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感悟。 感受和技巧在朗读中都不能忽视,感受得越深,语言技巧就发挥得越充分;语言技巧运用好了,又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8,怎样诵读古诗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读诗歌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 明确朗读的作用二、 注意朗读的语调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四、 突出朗读的停顿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五,展开想象,读出诗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总之,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动手、多体会、多积累。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逐步形成学生的一种技能。学生一定能逐渐从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
理解的基础上加入感情

9,如何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怎么才能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呢?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的是老师先串讲,疏通文意,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艺术手法。其实,学生如果在讲解前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深刻透切,学生也留不下多少深刻印象,效果不佳。如果让学生事先对课文进行熟读,甚至达到成诵的程度,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课文内容。俗话说的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话很有道理,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和领悟的过程。所以说,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诵读教学,并把其作为重中之重,要从以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练习诵读为主,把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综上所述,我想对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谈几点看法。 一、要重视教师的范读,老师读课文时应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文中语音的异读破读、通假字的读法、重音停顿、节奏韵律等等。 二、教师范读之后就是学生的自读。要求学生必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要求读第一次就读准确。自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自读不必要求整齐,可以散读,可以尽情地放声去读,可以一边读,一边去理解语音和语义。这自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文,自己去感受课文,去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自读的时间一定要保证,一定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读课文。这种读应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读非常重要,可是学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一定会完成的很好,那么,我们教师就要引入竞争机制,分组朗读,可分大组朗读,也可分男女同学朗读,借助男女生音色的不同、音调、音高及语气的变化,可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光是准确诵读,不是我们最终目的,我们要求读懂词义、句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懂词义、句意的关键,还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新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三、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要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前面阅读基础上的升华。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同时,要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语气,还有就是读出那些结构齐整、运用对比、对称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读诗歌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明确朗读的作用  二、 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 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总之,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动手、多体会、多积累。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逐步形成学生的一种技能。学生一定能逐渐从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

10,如何指导朗读

1、朗读要有层次性。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 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精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要结合重点句子、重点段落的理解指导朗读。宋言芳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一课做得非常到位。她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品读剪纸里的爱。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出姥姥的爱的一个字“拴”。接下来让学生用心地读有关语句,边读边想:那个词最能触动你的心弦,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读后交流感受,这样学生通过读理解了课文内容,然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更难得的是,她的读并没有就此止住,宋老师讲起了自己的姥姥,让学生再次朗读,这次的读是为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回到快乐的童年,学生由作者的姥姥想到了自己的姥姥,推人及己,感同身受,第四次朗读是深情朗读,是有真切体会的朗读。层层递进地读,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也走进了自己的内心,这样的读有深度,有广度。3、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指导朗读的方法。《林冲棒打洪教头》属叙事写人的文章,授课老师重点指导了人物语言的朗读。一是读好提示语,提示语可以展现说话人的表情、神态、内心,理解好提示语,就能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读洪教头的话,先让学生理解何为“冷笑”,笑林冲的什么?如此一番,学生水到渠成,读出来洪教头的傲慢无礼。二是人物语言要读妙,走进内心是关键。授课老师让学生抓住精彩语句,反复地读,揣摩人物内心是如何想的,交流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读,学生把林冲读得活灵活现。《夕阳真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执教的顾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一是边读边想象画面。例如指导读“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先结和画面,让学生理解了重点词语“连绵起伏、壮丽”的意思,接着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词,然后让学生把词带到句子中读,边想象画面边读整个句子,虽然是二年级的孩子却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二是带着感受读。指导读“她那圆圆的脸涨红了”一句时,抓住“涨红”一词,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说说什么时候脸会涨红。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读出了他们心中独有的太阳。4、要重视朗读技巧的具体指导。我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指导。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执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的朱晓红老师对古诗朗读的指导令人耳目一新。她先采用“仄收平扬”的方法指导学生打着手势来读古诗,读出了诗的韵味。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美的意境,再次让学生读出西湖的美。学生能用语言描绘出美,但是读诗却读不出这种美。针对这种情况,朱老师范读,让学生比较那种读法好,琢磨老师是怎样读的,学生模仿读。朱老师读完,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被她的朗读深深地折服,她读古诗的方法已深入学生内心。可见,教师的范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朗读水平。
,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读诗歌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明确朗读的作用 二、 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 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总之,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动手、多体会、多积累。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逐步形成学生的一种技能。学生一定能逐渐从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
文章TAG:春晓朗诵视频教读春晓朗诵视频

最近更新

路亚排行榜推荐